(資料圖片)
日前,上市公司2022年半年報披露工作結束。作為了解上市公司經營情況的重要窗口,財務報告一直是投資者關注的焦點,然而就在此次半年報披露中,卻出現了不少作為公司“自己人”的董監高聲明對自己公司的半年報不保證真實性的現象,引起了市場廣泛關注。
據不完全統計,目前已有近20家上市公司的董監高表態,無法保證財報內容的真實性、準確性、完整性。具體原因包括2021年年報非標準意見所涉事項尚未解決、對公司內控和財務數據存疑、缺乏足夠時間核實半年報內容、無獨立第三方報告“背書”等。
從被“自己人”否定的公司來看,其中絕大多數為“披星戴帽”有退市風險的公司,在面臨退市的壓力下,一些公司很有可能在粉飾半年報上下起了功夫。此外,按照現行規定,半年報沒有被第三方專業審計機構審核的硬性要求,這也為部分不老實的上市公司留下了“操作”空間。
其實,A股市場此前就出現過董監高稱自家財報“不保真”的情況,然而,像此次短時間內出現如此多公司被“自己人”否定的情況還是比較少見的,值得深思。從積極的角度看,面對“不保真”財報,“自家人”及時發聲,體現出董監高的“把關”責任意識正不斷深入,這對于提高上市公司質量、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都具有積極作用。
特別是在2021年11月“康美案”的判決結果中,5.2萬名投資者共獲賠金額約24.59億元,其中5名獨立董事將承擔連帶賠償責任,對市場形成了有力威懾,開始有越來越多獨董、高管更為嚴謹地發表意見。今年1月7日公布的《上市公司獨立董事規則》,也為促進上市公司獨董盡責履職提供了制度依據。
但從另一個角度看,像半年報這么一份重要的成績單都能被“否定”,明顯涉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的問題。特別是在全面注冊制穩步推進的背景下,信息披露質量被擺到了更高的位置,監管部門不斷完善信息披露制度,力求讓上市公司更為真實、準確、完整地進行披露??杉词乖谶@種情況下,還是出現多份連“自己人”都無法認可的半年報,可見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質量仍有待提高。
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,也是進行信息披露的主體,如果上市公司信披質量無法保障,將對我國資本市場的公信力造成極大傷害,也不符合我國資本市場持續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。
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信披質量需要監管層和上市公司共同努力。對監管層而言,可以考慮進一步細化信息披露的細則,對于“不保真”信息披露的出現不能只用一張問詢函了事,應進一步調查核實,如確有信披違規行為,要按照相關法律給予及時、嚴厲處罰。對上市公司而言,要進一步完善內部信息管理和傳遞機制,保證公司內部重大事項決策、各要點事項經辦人與信息披露負責人之間安全、暢通、高效協作,同時確保董監高真正參與到公司管理事務中,特別是要發揮好獨立董事在保護公司整體利益上的重要作用。(馬春陽)